
坐在罗荣桓元帅对面的是军委副主席彭老总,他们都是历经革命战争的老一辈革命家,两人间的深厚情谊,比金子还要坚固,无需多言。
彭老总得知罗荣桓住院,专程来探望。本想带去温暖的问候,营造温馨氛围,可眼下的场景却透着几分沉重和安静。
罗荣桓元帅为何如此愤怒?这与彭老总有何关联?原来,彭老总受到罗元帅的批评,这背后究竟有何原因?
军事事务全权由首长负责。罗帅得知此事后,恰逢彭老总前来探望,他当即表达了对这一安排的不同看法。
罗帅觉得这种制度不适合我军,若采纳,我们长期坚持的“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”原则将丢失。
苏联与我国的制度有何不同,为何不适合我国?这与苏联早期的内战背景有关。两国国情差异大,不能简单照搬,需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制度。
那时,布尔什维克已掌控部分军事力量,包括原沙俄军队成员,他们带有旧军阀的影子。为统一思想并改善现状,布尔什维克采取了相应措施。
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向部队派遣政工干部,目的是协助官兵转变思想,实现思想统一,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。
政委这一职位应运而生,后来传入我国。大革命时期,以新粤军为班底的国民革命军,在连级以上部队均设立了党代表。
这一职位通常由共产党员担任,作用与政委相同。土地革命后,毛主席决定保留该制度并改为政委制,同时要求党组织建在连队,以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。
政委职位极为关键,有时其作用甚至超越军队主官。政委负责思想建设,并承担制定重要战略决策的职责。
自抗战起,情况得到改变,军事指挥权回归军事主官,政委则专注于军队建设和解决战士们的日常生活问题。
战斗一打响,政委的作用就凸显了。若军事主管阵亡,政委必须接过指挥棒,领导战士们继续战斗,这正是“党指挥枪”原则的实际体现。
但从二战起,苏联为方便管理军队、提升作战效率,废除了政委制度,把相关权力都交给了军事指挥官,这就是之前提到的一长制。
彭德怀将军受苏联影响,提议军队实施某政策。罗荣桓元帅得知后非常焦急,但因病卧床,无法采取行动阻止彭将军的决定。
彭老总来访,罗帅直言不讳:“老总,您可能想差了。政委制度是我们的传统,体现军事民主。换成军长制,岂不是要抛弃‘党指挥枪’的原则?”
彭老总此刻沉默不语,似乎在反思罗帅提到的情况,心里琢磨着自己的提议是否欠妥。罗帅见状,便详细地为彭老总分析了一番。
彭德怀将军的指挥才能十分出色,他带领西北野战军巧妙作战,重创马家军,致其败退海外。同时,胡宗南的军队也被逼退,最终逃往了台湾。
除此之外,西北野战军几乎剿灭了他们的部队,仅少数被改编。那时,西北野战军与其他军队,统一由总司令和政委共同指挥管理。
彭德怀此时威望极高,因此军事事务基本由他一人决策。西北解放后,他的工作更加繁重,全权处理军事方面的各项事务。
朝鲜战争爆发后,彭老总被派往朝鲜,领导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。他不仅是志愿军的总司令,还兼任政委,军政大权集于一身,全面负责指挥作战。
朝鲜战争结束后,解放军着手完善军队制度。经过三年战斗,军队体制的维护和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彭德怀将军曾与苏联同事多年,苏联当时是我们的重要盟友,给予我们诸多援助。因此,他在会议上建议,我们可以借鉴苏联的制度模式。
彭德怀认为,苏联军队能击败希特勒和日本,这些事实充分显示了苏联军事制度的优越性。
最终,毛主席提出采用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,成功扭转了我党的不利局势。这是因为我国的国情与苏联存在显著差异。
另外,我军能根据当前军情制定合适的发展路径,即“党指挥枪”的原则,这一政策沿用至今,显然是我军发展的正确道路。
因此,我军不能盲目复制苏联制度,唯有符合我军实际情况、促进发展的制度才是良策,并非所有现成制度都适用。
我们应汲取苏联的优点,弥补自身不足,以促进我军发展。罗帅向彭老总传达此意后,彭老总意识到自己过于决断,决定立即回去修改自己的提案。
在会议上,彭老总坚决主张保留政委制度,坚持“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”,选择一条符合我军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。
在罗帅和彭老总的坚持保护下,我军的这项政策得以延续至今。若非如此,我们可能会像越南那样,在探索道路上多经历许多曲折。
他们的革命付出让军队更强大,国家更富强。我们应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贡献,接力前行,跑好自己这一棒,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。
#地球嘴炮大会